发布日期:2025-07-06 02:14 点击次数:84
在众多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的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堪称“头号元凶”,简单来说,它是血管内壁脂质斑块不断堆积,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的病理过程。我们的心脏就像水泵一样,通过动脉系统将含氧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并将缺氧的血液回输至肺部进行氧合。但是,为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却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也使得冠状动脉疾病成为心脏病发作的主要诱因。
图片
当血管内壁出现损伤时,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趁机渗入,就像水管内壁结出水垢,这些胆固醇会触发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吸引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前来清理,却意外形成泡沫状的垃圾堆,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泡沫细胞持续参与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和血流受阻。一旦斑块发生破裂,可诱发血栓形成,进而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比如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
除传统胆固醇指标外,脂蛋白a也已成为评估心血管风险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方面超越传统的胆固醇指标。它由低密度脂蛋白样颗粒和载脂蛋白A(ApoA)组成,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促炎症和促血栓特性。更棘手的是,这一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脂蛋白a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其独特的结构使其能够通过增加氧化磷脂含量、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和促进泡沫细胞形成等方式,加速斑块形成。此外,脂蛋白a还会干扰纤维蛋白溶解,导致血栓并发症,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传统脂质检测指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往往无法充分识别剩余心血管风险,特别是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或者尽管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却仍反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脂蛋白a检测为这些高危人群提供了有价值的风险分层工具,其价值远超常规脂质检测所提供的信息。
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虽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但是对脂蛋白a却束手无策。许多预防和治疗的焦点都围绕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来控制胆固醇水平。然而,尽管采取了积极的降脂策略,仍有大量心血管事件发生。
新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受多种生物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疾病,而不仅仅是胆固醇。慢性炎症、肠道菌群组成、氧化应激以及环境暴露都已被确定为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影响内皮功能、免疫反应和脂质代谢,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轨迹。
在这些新兴因素中,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反映疾病活动性的关键指标。此外,肠道菌群研究的最新发现强调了氧化三甲胺(TMAO)等微生物代谢物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影响,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可改变危险因素。氧化应激,由活性氧驱动,可加剧内皮功能障碍,促进斑块不稳定,进一步促进疾病进展。此外,环境因素暴露,包括空气污染、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以及慢性心理应激,正日益被视为加速血管炎症和斑块形成的外部诱因。
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应从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转变为“团队作战”的综合防治策略。
图片
图片
血管里的炎症风暴侵蚀血管健康
图片
炎症现在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基本驱动因素,从内皮功能障碍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每个环节都少不了它的推波助澜。血管内皮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重要屏障,当遇到氧化应激、高脂血症或感染时,就会拉响免疫警报,从而加剧斑块的形成和进展。这种慢性炎症过程导致免疫细胞的持续激活,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动脉重塑,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不稳定。
C反应蛋白(CRP)是身体里的一种炎症警报器,主要由肝脏产生,当身体出现感染或损伤时,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信号会刺激肝脏释放CRP。血液中CRP水平升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更高,即使他们的血脂水平正常也是如此。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在促进血管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会促进CRP等急性期反应物的产生,还会召唤免疫细胞聚集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IL-6水平升高的人,斑块更容易破裂,心血管事件风险也更高。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血管破坏王,它能激活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促进白细胞黏附到动脉壁。它还诱导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入侵血管壁,加速斑块进展。此外,TNF-α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细胞凋亡和坏死,加剧其不稳定性。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另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它负责将单核细胞召唤到血管损伤部位。一旦单核细胞进入动脉内膜,它们会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特征。MCP-1水平升高,与斑块负担增加和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
白细胞介素-1β(IL-1β)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级联的关键调节因子,它不仅促进内皮功能障碍,还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靶向抑制IL-1β可在不依赖于血脂水平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展现出抗炎治疗的巨大潜力。
髓过氧化物酶(MPO)作为参与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和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关键酶,与斑块易感性和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它能提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法单独提供的急性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将肠道菌群失调与全身性炎症联系起来。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同,LBP反映的是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这种由肠道毒素LPS进入血液引发的慢性炎症,正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新晋元凶。LBP水平升高就像是肠道菌群在发出求救信号,意味着肠道屏障通透性增加,导致本应留在肠道的毒素开始外逃,这些游走的毒素会激活全身免疫系统,持续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图片
除了这些炎症因子,还有一些脂质帮凶也在暗中作祟,特别是白三烯和血栓素,在促进斑块形成和不稳定性的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通过5-脂氧合酶(5-LOX)途径产生的,是血管炎症的关键介质。白三烯B4(LTB4)是一种有力的趋化因子,促进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到内皮,形成炎症微环境,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和斑块的生长。LTB4还会刺激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释放更多促炎细胞因子,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除LTB4外,半胱氨酰白三烯,包括LTC4、LTD4和LTE4,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诱导氧化应激,在内皮功能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影响共同导致动脉壁增厚,血管弹性丧失,最终导致斑块破裂。
除了白三烯,血栓素也通过调节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张力显著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素A2通过环氧化酶途径合成,它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血栓素A2水平升高与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特别是在具有不稳定斑块的个体中。
白三烯和血栓素狼狈为奸,会进一步放大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和血栓形成过程。LTB4可增强血小板活化,而血栓素A2可促进白细胞黏附内皮,形成炎症、内皮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的自我延续循环。
面对这些炎症因子和脂质帮凶,科学家们正在研发各种“灭火器”。抑制5-脂氧合酶的药物,就像关掉了白三烯的生产线,能减少单核细胞招募和血管炎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则像给白三烯戴上了“口罩”,阻止它们发挥作用。此外,针对脂氧合酶和环氧合酶的双重抑制剂,则像“双管齐下”的灭火器,能同时减少炎症和血栓形成。除了药物,生活方式干预也是重要的“防火措施”。有规律的运动、富含抗炎多酚的地中海式饮食、戒烟等,都能减轻炎症,改善血管健康。
未来,结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炎症、内皮、氧化应激等生物标志物的多标志物检测,将能提供更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帮助医生制定更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毕竟,心血管健康就像一座大厦,需要多方面的“维护”才能屹立不倒。靶向炎症,而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图片
肠道菌群影响动脉健康
图片
肠道菌群由居住在肠道中的数万亿微生物组成,日益被视为心血管健康的关键调节因子。肠道菌群的组成具有高度动态性,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药物使用(如抗生素)、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免疫系统功能和全身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会通过多种代谢途径改变宿主的代谢和免疫反应,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氧化三甲胺(TMAO)是肠道细菌代谢红肉中的胆碱和肉碱时产生的一种有害代谢物,它会促进胆固醇在动脉壁中的沉积,加速血小板聚集,加剧血管炎症,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血液中TMAO水平升高与心血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而且这种关联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传统危险因素无关。此外,TMAO还可能导致内皮功能障碍,损害一氧化氮信号通路,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
图片
相反,短链脂肪酸(SCFAs)是肠道细菌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有益代谢物,包括丁酸和乙酸。它们具有强大的抗炎特性,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氧化应激和调节免疫反应,从而帮助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肠道中富含膳食纤维发酵菌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较低,因此饮食干预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中至关重要。
此外,肠道中的脂蛋白脂酶调节细菌是脂质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这些微生物通过改变胆汁酸代谢和肝脂质加工,直接影响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当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时,就像交响乐团失去了指挥,脂质代谢会立即陷入混乱,导致血脂异常。这种代谢紊乱会悄悄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甚至在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个体中埋下健康隐患。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益生菌和益生元干预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让脂质代谢重回正规。通过有针对性的饮食干预来调节肠道菌群,比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适当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以及减少红肉的摄入,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一个有希望的途径。
肠道菌群研究的最新进展也指出了特定菌株在心血管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例如,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已被证明具有抗炎和降脂作用,而某些致病菌株可能会加剧全身炎症和代谢功能障碍。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另一个关键方面。肠道衍生代谢物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促炎或抗炎反应。肠道通透性增加,通常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允许微生物毒素如脂多糖(LPS)进入体循环,引发慢性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这两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总的来说,肠道菌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饮食、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方法,甚至超越传统的脂质管理。
图片
悄悄伤害心脏的环境因素
图片
环境暴露,包括空气污染、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和慢性心理压力,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加速血管炎症和斑块形成的外部影响因素。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和社会心理压力源中,会通过引发氧化应激、全身炎症和代谢失调,对心血管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环境因素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加剧内皮功能障碍,促进脂质氧化,加速斑块形成。
空气污染是记录最充分的环境风险因素之一,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氮(NO2)。这些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工业生产过程和生物质燃烧。PM2.5能够深入呼吸道并进入血液,引发氧化应激、全身炎症和血管功能障碍。长期暴露于PM2.5与动脉硬化加剧、高血压以及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密切相关。更可怕的是交通废气中的NO2,它与内皮功能障碍和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受损有关,从而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
图片
另一个关键的环境因素是重金属暴露,包括砷、铅和镉,它们与氧化应激和血管炎症有关。砷通常存在于受污染的饮用水中,可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并破坏线粒体功能,导致血管损伤加重。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毒素,存在于旧油漆、工业排放物和受污染的土壤中,会导致高血压和血管弹性受损。镉通常存在于烟草烟雾和工业废物中,可增强炎症反应,干扰脂质代谢,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比如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盐,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这些合成化合物广泛用于塑料、食品包装和家用产品,干扰激素调节和代谢稳态。双酚A暴露与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血脂异常有关,这是心血管风险的主要因素。此外,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还可以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进一步使个体易患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
慢性心理压力是另一个显著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新兴环境风险因素。压力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加,让身体长期处于“战斗模式”,加剧炎症反应。持续的心理压力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血小板聚集增加有关,这些因素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此外,慢性压力还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进一步加剧其对心血管健康的不利影响。
应对环境暴露问题对于降低心血管风险至关重要。旨在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工业排放和推广更清洁能源的公共卫生举措,有助于减少接触有害污染物。通过严格的环境政策、更安全的饮用水标准和减少含铅产品的使用来限制重金属污染,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样至关重要。此外,提高公众对内分泌干扰物相关健康风险的认识,并鼓励在消费品中使用更安全的替代品,也有助于减轻它们对代谢和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在个人层面,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接触环境风险因素,减轻其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尽量减少在污染严重地区的时间、使用空气净化器、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饮食以及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这些策略都有助于抵消环境毒素的有害影响。此外,包括正念冥想、瑜伽和认知行为疗法在内的压力管理技巧,也被证明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
图片
总结
图片
血管里悄悄形成的斑块,就像水管里的水垢,最终可能堵住生命通道。动脉粥样硬化是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过去我们总以为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唯一元凶。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尽办法控制胆固醇水平,可奇怪的是,就算我们已经很努力地控制胆固醇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背后,还有其它咱们没注意到的隐形推手。
新出现的证据表明,炎症、肠道菌群、氧化应激和环境暴露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重要贡献者。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驱动因素,CRP、IL-6和TNF-α是疾病活动性的标志。肠道菌群在调节脂质代谢和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氧化三甲胺等有害代谢物会加剧心血管风险,而短链脂肪酸等有益代谢物则提供保护作用。氧化应激会破坏血管稳态,促进内皮功能障碍、脂质氧化和斑块不稳定。此外,空气污染、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和慢性压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全身炎症和血管损伤。这些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影响内皮功能、免疫反应和脂质代谢,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轨迹。
图片
要想解决这些新发现的风险因素,咱们得采取综合的办法。一方面,政府要出台一些公共卫生倡议,引导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咱们自己也得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吃得健康点、多运动运动。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包括抗炎治疗、肠道菌群调节、抗氧化支持和减轻污染,可以和传统的降脂疗法结合起来,让治疗效果更好。
将这些因素纳入心血管风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疾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好地管理心血管疾病。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了解越多,就能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来减少它的发生,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最终改善全球心血管健康状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Powered by 麻将代理平台哪家靠谱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